第164章 偶遇卖书人(1 / 1)

搜索留言:

第164章偶遇卖书人第164章偶遇卖书人→:八三看书83ks,穿成农女后我真香了!

除了贾桂芝和林淑贞送回娘家的年货,顾家自己过年、祭祖和待客要用的肉、蛋、鱼、菜、调味品、糖、糕点、布匹、红纸、香烛纸钱等东西,顾文萱他们还另外购置了一些用来给亲戚家走礼的东西。

这些东西不会现在就送出去,而是要留到年后,大家互相拜年时,再拿出来用于礼尚往来。

值得一提的是,早在腊八节前,顾文萱和白景洲就已经打发人把给穆家和彭家的年礼送了出去。

他们给穆家和彭家的节礼里,最稀罕的东西是他们自己庄子上出产的小青菜大礼包。

小葱、小白菜、香菜、菠菜、韭菜、芹菜......样样都是挑的最好的送去。

除此之外,他们还给两家都准备了山货大礼包,也是挑的最好的榛子、松子、板栗、核桃、柿饼、红枣等。

这些对顾文萱和白景洲来说都不怎么值钱,所以除了这些,两人还另外送了两家每家一头野羊、两条大鱼、两张狼皮。

狼皮是他们从猎户手里收上来的,虽然价格略贵,但皮子却是一等一的品质好,送礼还是很能拿出手的。

贾桂芝和林淑贞给各自的娘家送完年货后没多久,房有贵的妻子冯氏生下了他们的女儿小鹃。

虽然房有贵是顾杏丈夫房大山二弟家的孩子,严格来说和顾家是没有血缘关系的,但他们一家在早前却也没少帮衬顾家。

更别提从今年开始,房有贵一直在跟着顾文萱做事。

两家关系好,血缘关系有还是没有,反而不是什么大事情了。

房有贵的妻子冯氏生产,不仅李氏和贾桂芝、林淑贞以他们全家的名义去看了,就连顾文萱都以“东家”的名义,托自家三位女性长辈,给冯氏和小鹃送了东西过去。

宁翠芝听说这事儿后,也带了些东西,去看了一回冯氏母女。

房家人都很意外,但也都明白宁翠芝这是看的顾家人的脸面。

等到小鹃过完洗三日,白景洲带着厚礼来了顾文萱家。

他给顾文萱家送了两只鸭、两条鱼、一扇猪肉、一袋粳米、两匣子点心、两匣子糖果、两罐茶叶、两坛好酒。

村里人虽然不知道他车上具体都拉了些啥,但光看那一车东西,他们就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满心羡慕了。

理智点儿的还能用各家情况不同说服自己,贪得无厌的就忍不住要苛责自家女婿或者未来女婿了。

当然,这些顾文萱和白景洲都是不会在意的。

顾家人乐呵呵接了白景洲给的礼,然后转手就回了白家两只鸡、半扇羊肉、两坛好酒、两匣子果脯、两匹细布。

在他们这儿羊也算是稀罕物,顾家人能买到,还是多亏了他们有贾家村那么大一个村子的猎户亲属。

猎户们和山民打交道的多,想跟他们买东西还是相对比较容易的。

白景洲在顾家吃了顿饭,然后才赶着牛车,慢吞吞回家去了。

村民们见他送走一车,拉回半车,最重要的是这半车里还有很值钱的半扇羊肉,这就很让他们眼馋了。

有人小声嘀咕,“怪不得白崇两口子这么舍得,人顾家这根本就没占他们便宜么。”

言下之意,白景洲一家之所以给顾文萱家送那么多礼,是因为他们吃准了顾文萱一家肯定会有来有往,不让他们吃亏太多。

这人顺口一句,自己没觉得有什么,那些只想女婿或者未来女婿往自己家里拿东西,自己家却连一顿饭都不想管的人家,却觉得自己被暗搓搓针对了。

且不说他们因为这人的一句话,和对方以及对方的亲戚、友人生出了多少口舌官司,只说顾文萱和白景洲。

两人在腊月二十二日去了一趟各个庄子,给庄户们发了他们该得的那部分奖励。

他们是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到处跑的,当晚是肯定回不了白家村的,偏他们又没在庄子上准备自己的住处,两人于是就打算到县城的宅子暂住一晚,明天再起早去往下一个地方。

两人坐着雇来的马车进了城,顾文萱一路闻着饭香味儿,肚子顿时更饿了,于是就提议吃了饭再回宅子。

他们的那个大宅子离县城的繁华商业区很近,两人在靠近他们宅子的地方下了马车,与车夫约好明天早晨,对方什么时候去接他们,然后就一边咽口水,一边往前走着,去寻摸吃的了。

顾文萱沉迷于用鼻子寻找美食,走太快了差点儿撞到一个抱着书箱的中年男子。

白景洲眼疾手快把她拉到一边,然后又温声问红着眼圈儿,紧抿着嘴唇,但却努力挺直腰背的中年男子,“您没事儿吧?”

中年男子摇了摇头,“抱歉,我有些走神,没撞到二位小友吧?”

顾文萱好奇地看着他。

这人是刚刚被书肆掌柜“请”出来的,她耳聪目明,虽然只是匆匆一瞥,但从周围人的窃窃私语里,她还是迅速总结出了事情的大概经过。

这中年男子看样子应该是个读书人,听周围人说,他拿了一套四书要卖给书肆,并且开价八十两银子。

书肆掌柜还价到三十两,中年男子摇头,坚持要八十两。

看热闹的闲人里,有人小声说他肯定是失心疯了,一套四书居然要价八十两银子。

眼下行情,书肆出售的普通四书一般一两二钱银子一套,带注释的则三到五两不等。

虽然中年男子一再强调,他手上那套是他曾祖父留下的,珍贵得很,但书肆掌柜却还是不肯再多给些银子。

诚然,中年男子的曾祖父,也就是这套四书的注释之人,是曾经中过进士、做过知府的某位大人,他注释过的书肯定很不错,但问题是,绝大多数书生,比起自己翻阅注释,都更喜欢能够随时为他们解惑的教书先生。

只有那些读不起学塾,又确实想要读书的人,才会咬咬牙,买一本带注释的书回去自己翻阅。

可问题是,会这么做的人,他们又能有多少银钱买书?

原版花八十两买下,后续还要花钱找人抄写或者刊印,书肆得卖出去多少本,才能勉强赚的回成本?